配方顆粒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?
清代徐靈胎在《醫學源流論》中說:“煎藥之法,最宜深講,藥之效不效,全在乎此……病雖中病,而煎法失度,當必無效?!笨梢?,中藥煎煮之法,對臨床療效至關重要。但是,由于湯劑煎煮過程繁瑣,費時費力,藥液攜帶不方便,己不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。傳統飲片的最大問題就是傳統煎藥太麻煩。如果有人偏偏說我就不怕麻煩,就喜歡砂鍋煎藥,“蟲響燈光薄,宵寒藥氣濃”,“燈前看火候,香來病已輕”,那是一種怎樣獨特的美……雖然覺得你格(bing)調(de)高(bu)雅(qing),可我還是忍不住要說…… 你以為煎藥是這樣的
其實現實中通常煎藥是這樣的
由于嫌煎煮中藥麻煩,服用不便,不少患者放棄湯劑而轉向口服液、膠囊等中成藥,但中成藥屬于固定組方,不像湯劑可臨癥加減,應用靈活,更適合個體化給藥治療,于是中藥代煎業務便應運而生。目前傳統中藥飲片,在醫院主要是采用這種代煎的模式應用的,醫生給病人開完方子,病人交費時可以選擇醫院代煎,過幾個小時就可以來取走代煎好的湯藥液,每天按時服用。煎藥機代煎中藥,已經基本沒有傳統中藥調劑過程中的“先煎、后下、久煎、包煎”等各種講究了…… 以前抓藥,醫院藥房基本上都是這樣調劑配藥的,靠工作人員一味一味藥的稱,讓后平均分到各付藥里,中藥房里可是需要相當大量的人力和時間的,所以等著取藥的人,只能等……
藥店也差不多.......
等上幾分鐘到幾十分鐘,然后拿上這么大大小小的藥包,回家去煎藥去了。
采用配方顆粒后,可以進一步實現智能化配方顆粒,醫生根據病情完成處方,病人交費后,信息直接發到藥房,藥房根據電腦指示,自動或者半自動的完成配方顆粒分裝,原來的調劑、代煎等程序大大簡化。
病人現場可以取走醫生所開的中藥,只不過不是幾大包飲片的格式了,而是幾個小袋子的配方顆粒了,回家直接溫水沖服即可。
接下來是可控的問題 你以為中藥飲片是這樣的
傳統飲片的種種美好,往往只存在很多人的想象中,現實中不少的飲片是這樣的
中藥飲片銷售環節多見以次充好、染色增重、違規炮制、摻假售假;飲片生產現場多見環境惡劣、衛生條件極差、藥材飲片貯藏、存放混亂,國家藥監系統每年回收GMP證書的重災區正是飲片生產企業。2015年,全國共回收GMP證書144張,其中中藥飲片企業82張,占總收回數的56.9%,遠超其它各品類。 什么?你說古代怎么沒問題?都是當代人惟利是圖?古代人難道都是圣人?上古醫家皆藥家?其實古代人受認識和活動范圍的局限,一般對很多藥物是區分并不是那么清楚的,這也正是今天導致中藥一藥多源、同名異物、同物異名等各種混亂的直接源流。古代藥農采錯藥、藥鋪收錯藥、醫家用錯藥的,簡直多到……多到干脆可以忽略不計了.......所幸,中醫藥是復雜系統,都是復方用藥,個別方藥的誤用,很多時候并未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。所以說,那種說“中醫將亡于中藥,中藥將亡于失德”的說法,其實也只能呵呵而已了....... 因為飲片天生的特質,小、散,自然難以規?;?,難以監管,難以工業化,所以品種混亂,炮制混亂,管理混亂,流通混亂,怎一個亂字了得。能吃到好的中藥飲片,經常是要靠運氣的……
“多、小、散、亂”亂象,正是中藥飲片行業難以根除的痼疾。 再來看配方顆粒,雖說也是問題多多,可是相比于飲片,起碼更容易規范,更可控,更容易存儲,適于工業化生產,更易于實現監管…… |